0.jpg

【展覽名稱】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

【展覽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期】2019/11/27~2020/5/26

【票價】單特展票80元,含科博館展示場聯票150元

【導覽】10:00,11:00,14:00,15:00

【官方網站】https://web2.nmns.edu.tw/Exhibits/108/JeholBiotaSpecial/index.html
 

index-3-1920x1080.jpg

微雨的一天,這次來科博館看熱河生物展。

這次熱河生物群被國際古生物界稱為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

遼寧古稱熱河,在這裡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貴的白堊紀早期生物的化石。

白堊紀及三疊紀、侏儸紀同屬中生代,中生代介於古生代及新生代之間得名。

據推測白堊紀長達8000萬年,相較人類有歷史的足蹟,也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了。

-----

▼展區外佈置(照片取自官網)

官網001.jpg

1.25億年前,那個氣候濕潤的時候,密布許多淡水湖泊,許多生命就在此地開枝散葉,演化著生命的奇蹟。

此地火山因地殼運動加劇,火山灰及有毒氣體使周遭生物迅速死亡並沉入湖底掩埋。

無心插柳柳成蔭,大自然的無情固然在瞬間奪取生物的性命,卻也因為火山灰覆蓋的媒介,將化石們相當完整地保存下來。

因此,我看網路上的分享,熱河生物群在近年也被中國科學家稱為「中生代的龐貝城」。

-----

▼展區入口地圖展示(照片取自官網)

官網002.jpg

展場展示了非常多美麗到近乎藝術品的化石,讓人覺得造物者的不可思議。

能一次看到這麼多種類、且保存完整的化石,看展過程真的非常幸福。

想到牠們在地球生活時,臺灣還沉在海面底下,就覺得歷史洪流的廣闊,浩瀚地不可思議!

我想起一如泰戈爾說的,「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牠們活躍在廣袤大地時,延續著生命的能量,化作地層的一部分時,仍內斂著傳達生命的故事。

以下綜合官網、展場的介紹,分享我的看展筆記和展場照片。

------

【使用文具】

手帳:MIDORI MDPAPER A5方格

用筆: ZEBRA SARASA 0.5棕色
-------

【第一區:走進熱河生物群的寶庫展區】

1.jpg

❶ ② ③ ④

本區介紹熱河生物群的初期發現與命名、生活的遼西生態環境和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1923年,美國地質學家在古稱熱河省的遼寧地區,將有龍鰭魚等古生物的化石地層稱為熱河系。

在1928年以熱河動物群稱之。

隨著更多古植物化石出土,進一步以熱河生物群稱之。

------

▼手帳左上

1-1.jpg

我拿了展場的簡介,盡可能把上面有的圖片和文字剪下來使用。

配合這次是比較科學類的看展筆記,剪了比較像尺規的邊框來佈置。

------

▼手帳右上

1-2.jpg

配合簡介上的字,用了大創的地球色紙來拼貼。

這次用了很多復古植物、標籤做搭配,我很喜歡復古元素的素材的感覺。

我也喜歡展場用聖賢孔子鳥剪影做的佈置。

我在整理照片的時候是元宵節,就放了一枚大創的月球色紙做搭配。

想想這些生物生長的時候,也是跟我們仰望同一個月亮,不可思議。

-------

▼手帳左下

1-3.jpg

標註看展日期的是德國小日曆。

不管用在哪種主題都很適合,每一年一定都要入手的手帳必備品。

------

▼手帳右下

1-4.jpg

直接剪下簡介內的照片,一起把介紹寫起來。

----

▼熱河生物群分布地圖

001.jpg

在判斷一個區域是否為熱河生物群,若具有三類最具代表性的化石,極有可能為熱河生物群了。

分別為東方葉肢介(甲殼類)、三尾擬蜉蝣(昆蟲)狼鰭魚(脊椎動物)。

 

▼熱河生物群環境示意插畫(照片取自官網)

002.jpg

東方葉肢介(甲殼類)

屬於介甲類化石,像具有雙殼貝的豐年蝦,牠們不同於蝦、蚌等軟體動物,具底棲性且居於淡水。

學者們也可藉由牠們的化石分布,來判斷古時淡水湖泊的分布情形。

三尾擬蜉蝣(昆蟲)

屬於有翅昆蟲,幼蟲需生活在清澈水源。

牠們的屬名意涵為「短命」及「樣貌」,因為經過十餘次蛻皮後才能羽化成蟲,而成蟲的生命極為短暫,卻也藉此闡述了生命的奇蹟和珍貴。

狼鰭魚(脊椎動物)

是一種群體棲息淡水湖泊的小型魚類,全身佈滿了細小鱗片,現存表親尚有象魚等大型魚。

 

【二、遇見熱河生物群的珍寶展區】

2.jpg

①  ❷ ③ ④

本區展示遼西地區出土許多門類的動物與植物化石珍寶。

包含古哺乳類等具有研究與科學重要性化石標本與展示。

因為種類很多,就分別簡述在後面了。

-------

▼手帳左上

2-1.jpg

因為這個部分比較多細目的東西想記下來,我就用了吉。的標籤貼紙。

使用鮮豔植物的貼紙搭配展示化石的剪影,想做一些復古的效果。

正中央使用的是OURS的紙膠帶,一生推的美麗文具,優雅又有科學元素。

--------

▼手帳右上

2-2.jpg

----------

▼手帳左下

2-3.jpg

-------

▼手帳右下

2-4.jpg

 

------

▼展場佈置(照片取自官網)

官網003.jpg

攀援始祖獸

003.jpg

長約10公分、體重20~25克之間。

學者將其骨骼型態與其他哺乳動物比較後,確定為真獸類的原始物種。

這些化石的出土,也將真獸類的化石紀錄提前了4000-5000萬年。

有著獸字其實就是哺乳類動物,學者還從牠們的牙齒型態推敲出牠們有著胎盤,覺得生物的演化真的非常神奇。

現世絕大多數的哺乳類(包含人類)皆屬於有胎盤動物,而真獸類則是有胎盤動物和一些親緣接近但比較原始物種構成的單系群。

展場展出的化石還有留著珍貴的毛髮和軟骨印痕。

可以像柯南一樣從牠們的肩、脊椎、指骨和爪來推想牠們攀爬的模樣,很有趣!

----
兩棲類-寶山格尼蛙

004.jpg
很有意思的是展場展出了一正一反的寶山格尼蛙化石。

可以對照牠們的結構和模樣,我覺得真的好用心噢!

------

▼兩棲類-鳳山中華螈

005.jpg
鳳山中華螈還留有珍貴的皮膚印痕,這些柔軟的部分,竟然可以幸運地保有一億餘年!

-----

龜鱉類

006.jpg

007.jpg

覺得滿州龜非常可愛,還有一隻幼兒狀態的幼龜!

牠們也是熱河生物群最早被研究的四足動物。

-------
昆蟲

013.jpg

014.jpg

展出的蜻蜓非常漂亮,巨大奇異阿博鳴螽留著像影子的身影。

015.jpg
展出的蜻蜓非常漂亮,巨大奇異阿博鳴螽留著像影子的身影。

最讓人驚奇的應該就是蟑螂(蜚蠊),真的不愧是活化石啊,跟現態的蟑螂真的是一樣的。

-------

魚類-北票鱘

012.jpg
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大的類群。

北票鱘的樣子好像一枚魚拓,卻沒有魚鱗。

也許是當時的環境比較單純,還不需要魚鱗的保護吧。

-------

植物(照片取自官網

官網005.jpg
由於古陸塊分離和火山活動的溫室氣體,使熱河生物群時的遼西地區氣候溫暖,各種植物都可以在此茂密生長。

依照果實是否具有果皮,可分為被子裸子植物

遼寧古果與十字裡海果等化石,都是此區的重要標本

-----

遼寧古果

016.jpg

是熱河生物群第一個重要的被子植物化石,部分化石僅有頂端果枝保存,沒有花萼及花瓣,雄蕊不明確。

遼寧古果推測為水生被子植物,可能依靠風傳播花粉。

植物學者長期假設最早被子植物的花形似木蘭花,花瓣多且雄、雌蕊不發達。

古果的型態卻正好相反,引起原始被子植物假說的爭論。

------------

十字理海果

017.jpg
最初命名為十字中華果,後來發現與哈薩克斯坦的卡拉歇裡海果型態相似,更正為裡海果屬。

裡海果的莖細弱,整體植株高約20~25公分,根系不發達,莖頂有3~4枚長卵形的果實,每個果實內有10~20粒種子。

大多數十字裡海果的化石並沒有葉片附著,難以確認其葉形。

十字裡海果有時會與魚類化石共同出土,應為水生草本植物。

與哈薩克斯坦的化石相比,兩者基本型態類似,十字裡海果的果實較長且內含種子數量多。

不過在生植物中並無類似的物種,可能屬於已完全滅絕的支系。

---------------------------

離龍-潛龍

008.jpg
化石非常非常帥氣又精緻的一區!

看牠們留下優游自得的模樣,栩栩如生。

-----

滿州鱷

009.jpg

因發現當下屬滿州國而得名,強壯的四肢帶著蹼,身上也有鱗片覆蓋,像恐龍又像鱷魚。

------

向陽嬉水龍

010.jpg

親緣關係和滿州鱷接近,只是吻端較長、雙眼也偏身體側面。

牠們生動的樣子好像仍在洇水前行。

-------

▼伊克昭龍

011.jpg

我覺得嘆為觀止的伊克昭龍!

應該是展場最細緻的化石了,外貌和長吻鱷相似,推測也有相近的生活習性。

牠的化石保存相當完好,細緻的骨骼也被完整保留下來,讓我看了好久,美得像藝術品!

好像仍然會爬行,栩栩如生!

------
【三、見證龍飛上天的證據展區】

3.jpg
①  ② ❸ ④

本區帶領觀眾見證遼西熱河生物群帶羽毛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的化石證據。

並介紹了熱河生物群中的鳥類,及不是恐龍但也飛翔在空中的翼龍等。

展示出的珍貴恐龍與鳥類的珍貴化石有:奇異帝龍、顧氏小盜龍、聖賢孔子鳥等。

-----

▼手帳左上

3-1.jpg

因為想凸顯兩種骨盤結構的不同,也方便我記憶,我把手帳頁面分成兩個部分。

這頁就更多細緻的化石了,遠看雖然都是黃黃土土色調的一塊,但細看真的美得像藝術品。

----------

▼手帳左下

3-2.jpg

--------

▼手帳右上

3-3.jpg

--------

▼手帳右中

3-4.jpg

------

▼手帳右下

3-5.jpg

 

------

▼見證龍飛上天的證據(照片取自官網)

官網006.jpg

恐龍與鳥類一家親。 恐龍依骨盤解構可以區分為鳥臀目和蜥臀目。

-------

▼展場佈置(照片取自官網)

官網004.jpg

-------

▼鳥臀目

018.jpg

鳥臀目可分為五大類群,多為植食性。

如甲龍類、劍龍類、鳥腳類、腫頭龍及角龍類。

------

▼蜥臀目

019.jpg

蜥臀目主要為肉食性的獸腳類和植食性的蜥腳類動物。如原始中華龍鳥、鄒氏尾羽龍及顧氏小盜龍等。

鳥類即獸腳類動物演化而來(但為什麼反而會叫蜥臀目呢XD)非常神奇!

 

而展場展出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動物化石,分享幾個如後。

------

奇異遼寧龍

020.jpg
屬甲龍類動物,種名為拉丁文「奇異難解」之意。

牠的四肢具有長而銳利的爪子,腹部也有鱗片,梳型牙齒、未癒合的脊椎骨,真的如其名有著特別之樣貌。
雖然學者推測鳥臀目多為植食性動物,但有學者在牠們的胃裡找到小型魚類的殘骸,因此有可能自其意遼寧龍發展食肉的首例。

-------

熱河龍

021.jpg
這件化石的長長尾巴圍著身體,好像睡著的動物。

但可能因為土質偏紅,看起來像一盤剛吃完的料理XD

熱河龍上頜骨牙齒為扇型,應該為植食性動物。

但前頜骨又具有肉食性細窄牙齒的特徵,據推測也有可能是雜食性動物。

-------
鸚鵡嘴龍

023.jpg
最初在蒙古的戈壁沙漠發現,因上下頜吻端如鸚鵡般的鉤狀喙嘴而得名。

屬角龍之分支,現已命名12種不同個體,是所有恐龍含有最多種類之屬。

牠有著短而寬的頭部,顴骨向後延伸,具葉狀的牙齒,體色和紋路說明了牠們多居住在森林裡

-------

鸚鵡嘴龍木乃伊

022.jpg

200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在遼西發現鸚鵡嘴龍木乃伊化石,多部位保留有清晰的皮膚印痕。

它是恐龍死亡後屍體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中保存,先形成乾屍,然後乾屍又被石化成化石,於是才有我們今日所見到的恐龍木乃伊化石。

恐龍木乃伊化石的形成條件嚴苛,符合埋藏環境要求的機率又小,能發現此化石實屬不易。
------

原始中華龍鳥

024.jpg
熱河生物群發現的第1隻帶羽恐龍,也是體積偏小的恐龍,並以蜥蜴等小動物為主食。

牠的特徵為全身覆蓋中空管狀的絲狀構造。

這些構造是原始的羽毛雛形,內保有黑色素體。

但牠們其實紅褐色、頭部及腹部都有白羽毛,是一隻華麗又漂亮的恐龍。

----------
鄒氏尾羽龍

025.jpg
乍看化石很像龍蝦和鳳凰的合體(?)

這種恐龍和現代的孔雀體型接近,從胃部和牙齒構造推測應該是雜食性動物。

牠全身覆蓋短絨羽,但前肢和尾端劇中軸和平行羽枝的正羽。

而有趣的是,牠的前肢較短且不具飛羽的不對稱構造,因此應不具飛行能力。

但牠又具有修長的後肢,顯示牠們應善於奔跑。

在鳥類為恐龍後裔的觀點未被普世認證前,也引起了不少爭論。

---------

顧氏小盜龍
026.jpg

體長約70-80公分,體重估計1公斤左右,也是體型最小的恐龍之一。

因前、後肢都有羽翼的特徵,而有「四翼恐龍」之別稱,感覺很霸氣XD。

古生物學家也從幾具顧氏小盜龍保存完好的標本,從中研析不會飛的恐龍到飛行鳥類演化歷程。

牠們的前、後肢都由兩側不對稱的飛羽組成翅膀。

古生物學家分析牠的飛行能力,發現小盜龍除了滑翔以外,也有可能採取動力飛行。

(在樹林間穿梭的畫面好像調查兵團的移動啊。)

化石中保存完整全身的羽毛分佈,甚至連微細的黑色素顆粒都有保存。

古生物學家認為顧氏小盜龍全身應該披覆帶有虹彩光澤的黑色羽毛,在古時一定是非常漂亮的樣貌。
---

4.jpg

①  ② ③ ❹

鳥類和恐龍原來是一家親的,從牠們的身體特徵去瞭解演化的故事真的蠻好玩的。

另外是翼龍,真的很不可思議的生物,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像外星人XD化石頭很大有種喜感。

--------

▼手帳左上

4-1.jpg

--------

▼手帳右上

4-2.jpg

--------------

▼手帳左下

4-3.jpg

 

-----------------

▼手帳右下

4-4.jpg

我把簡介最後一面的插圖和文字留下來,裁掉空白處,填滿最後一個區塊。

-------

▼展場展示(照片取自官網)

官網009.jpg

1868年,英國生物學家自始祖鳥及美頜龍構造之相似性,認為鳥自恐龍演化而來。

130年後,熱河生物群出土多樣帶羽獸腳類恐龍,使鳥類源自獸腳類之假說獲得認同。

鳥類自侏儸紀之獸腳類演化,至白堊紀末的大滅絕,中生代之鳥類可分為三大類:

基幹鳥類

此類鳥類為保留較多恐龍祖先原始特徵地古鳥類群。

如始祖鳥、孔子鳥類。

牠們具有較短的鳥喙骨,且缺乏硬化或不發達胸骨。

反鳥類

中生代最繁盛之類群,飛行能力與現代鳥類相近。

肩胛骨與鳥喙骨的連結方式,與現代鳥類相反而得名,並較今鳥型類保留了前肢的指爪。

今鳥型類

在基幹鳥和反鳥類滅絕後,今鳥型類演化成現代鳥類的祖先,並具有大幅振翅及適應水域環境的能力。

--

聖賢孔子鳥

027.jpg
聖賢孔子鳥體型和現在的烏鴉差不多,翼展可達0.7公尺,體重可能介於0.2至1.5公斤之間。

有一對極長的尾羽,甚至比體長還要長。

身為基幹鳥類的孔子鳥,擁有和當今鳥類相仿、大幅縮減並癒合的尾椎,稱為尾綜骨。

相較於始祖鳥、熱河鳥和會鳥,孔子鳥是關係上較接近鳥胸骨類的分支。

牠們沒有牙齒,但有粗壯的角質喙。

然而,對應反鳥類和多數早期今鳥型類口中仍有牙齒。

因此推斷孔子鳥和晚期今鳥型類的喙嘴,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孔子鳥的飛羽窄長,羽片不對稱,具有振翅飛行的能力,但肩部與胸骨的結構讓牠們也無法持續飛行太久

我很喜歡展場這件孔子鳥化石的感覺,好像跳躍時空般有動感,瞬間移動到現在說故事了。

-------

原始熱河鳥

032.jpg

身長約80公分,其中長尾巴就佔了一半,由一節節尾椎撐起尾巴。

飛行能力可能和孔子鳥相仿,屬於可以飛行、但飛不遠的鳥類。

牠們的胃裡發現了50餘種植物的種子化石,對應其粗粗的頸部,應該是高度適應種子的鳥類。

------

朝陽會鳥

028.jpg
又是一件有著跳躍動感的化石,非常漂亮!

這種鳥類具有很長的前肢,張開羽翼會超過1公尺。

但因為缺乏胸骨、肩部構造也不適合高強度的振翅動作,

因此據推測牠們並不是振翅飛行,而是運用熱氣流來輔助飛行。

.---
展場最後一區展示了好多翼龍的化石,真的很不可思議!

一直讓人想著,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特別的生物XD超像外星人的!

 

翼龍是脊椎動物中最早飛上天空的類群,親緣關係接近但不屬於恐龍。

牠們的骨骼極度輕量化,內部為蜂窩狀的空腔,於白堊紀末期的小行星撞擊中全部滅絕了。

有時看到關於生物的展覽會提到趨同演化這個名詞。

在這個展覽裡,也提到除了翼龍,脊椎動物另有鳥、蝙蝠會飛行。

但翅膀之形成完全不同,及趨同演化之案例。

-----
秀麗郝氏翼龍

029.jpg
翼展約為1.35公尺,沒有尾巴。

頭骨低而長,嘴部前2/3有牙齒,上下顎各12對尖利的牙齒,表明其以魚為主食,可能也吃小型陸生脊椎動物。

郝氏翼龍是中國出土的翼龍化石中,第一具保存完好頭骨的標本。

最初歸於翼手龍類,但後來的研究則改列為原始的鳥掌翼龍。

化石彷若張嘴大笑的樣子,令人覺得很有趣。

-----
董氏中國翼龍

030.jpg
特徵在頭頂中段有脊狀突起的頭冠,使化石看起來像跳舞的外星人XD

牠們是樹棲性翼龍,沒有牙齒,因此發展了具角質的喙。

--------

努爾哈赤翼龍

031.jpg
有著霸氣的名字和體型XD鼻眶前孔就佔了頭部逾一半長度,牙齒也集中在嘴的前端。

-------
最後講點題外話,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來科博館!

我真的很感謝所有用心規劃好展覽、精心設計普羅大眾能接受的語言傳遞知識的策展人。

我想用行動支持好展覽(還有用力推坑友人去看展XD)就是我能對策展人表達最高的敬意的方式。

希望您也喜灣這次的特展!

arrow
arrow

    Ka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